精彩小说尽在野云小说!手机版

野云小说 > 军事历史 > 1644乱纪元

1644乱纪元

明末打工欠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军事历史《1644乱纪元由网络作家“明末打工欠”所男女主角分别是赵寒川倪青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崇祯年间的户部小吏赵寒每天都在上演职场惊魂记:清点军饷发现白银掺铅比真银还查验茶叶结果箱子里全是倭同僚们善意提醒:上一个较真已经在辽东当战鼓皮了班牙商人菲利普同样郁闷:带着最新火绳枪来大却发现客户穷得连定金都付不起——朝廷一条鞭法抽干了白王爷们还在疯狂走私逃更糟的是老家西班牙因战争破连运银船都停航了人在宁远城相遇时:一个抱着算盘算军饷缺一个捧着账本追讨武器尾四目相欲哭无泪寒川:你们欧洲打仗害我们没银子! 菲利普:你们王爷贪污害我完不成KPI! 路过的流寇热情招揽:二位要不要入伙?包吃牺牲管埋部崇祯有限公司破产纪实温馨提示:本故事源自真实历现代打工人慎容易引发强烈共

主角:赵寒川,倪青梧   更新:2025-06-25 13:41:2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赵寒川其人赵寒川,字静之,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南首隶常州府人士。

若论其家世,勉强可称"书香门第"——虽说自弘治年间出过两位举人后,赵家便再无人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

到赵寒川这一代,家中最值钱的物件,除了几套翻得卷边的《西书五经》,就数他父亲那把祖传的紫檀木算盘了。

坊间传闻,这算盘原是某位落第的先祖用来计算自己还能再考几次科举的。

其父赵明远,字晦庵,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那年科举取士三百余人,他名列第二百九十九位,堪堪挤进了官场的门槛。

凭着过人的耐心和一副铁打的算盘,赵明远在户部浙江清吏司谋得主事一职,专司查账。

这位赵主事有个出了名的癖好:最见不得账目对不上。

同僚们背地里都唤他"赵算盘",当面则恭敬地称一声"铁面主事"——毕竟谁也不想被他在账本上揪出那些"辛苦钱"的去向。

天启年间,辽东战事吃紧,朝廷军饷开支骤增。

具体数额无人知晓,但兵部呈报的数字,怕是够把整个辽东的老鼠都喂成肥猪。

赵明远奉命核查账目,竟发现一个有趣的真相:辽东军饷并非被贪污,而是被"暂借"了——兵部侍郎钱士升"借"去养家班,皮岛总兵毛文龙"借"去修祖坟,就连看管仓库的老吏都"借"了二百两给儿子办婚事。

这位较真的赵主事偏要把账算得明明白白,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奏折准备上呈。

结果可想而知。

朝廷以"诽谤重臣"的罪名将他革职查办,念在他算账确实有两下子,总算没要了他的脑袋。

赵明远回乡后郁郁寡欢,临终前将十岁的赵寒川唤至床前,颤巍巍地递过那把祖传算盘:"儿啊,记住,账可以算错,但站队绝不能站错..."话未说完便撒手人寰,只留下"持身以正,守心如镜"八个大字。

赵寒川琢磨,这八成是父亲疼糊涂了说的反话。

天启五年(1625年),朝廷战事越发紧张,需要破格录用一批”账房先生“,突然想起赵家还有个会算账的,户部便举荐让十七岁的赵寒川来北京户部供职,主要公干地点在东城区长安街一带。

临行前,他母亲一边抹泪一边往他脖子上挂算盘坠子:"你爹把自己算进去也就罢了,你可千万别把家里这点俸禄也算没了!

"赵寒川抱着祖传算盘,哭笑不得。

别人做官带着尚方宝剑,他倒好,带着把催命算盘上任去了。

度日如年岁月如梭,一晃三年多。

赵寒川倒也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在户部从书吏、攒典干起,负责文书抄写、账目整理。

逐渐干到检校、知事-从七品,掌管部门杂务并部分参与军饷核查,工作中虽有磕磕绊绊,倒也自在。

普通新人能在三年内连升两级半,也算祖坟冒青烟了。

崇祯二年,九月末,天微凉。

为应对和堵住东林党弹劾之口,朝廷责令户部牵头查实各地近年来军需实发数目,尤以辽东军需核实为主。

寅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三声,赵寒川就站在了户部衙门前。

账房里的霉味混着鱼腥。

赵寒川刚摸到案几,李主事就把一摞账册摔得震天响:"辽东军饷!

错一处,流放三千里!

"翻开的那页上,"柒万石粮"的"柒"字被刮得只剩一层薄纸,旁边歪歪扭扭补了个"壹"字。

"这..."赵寒川的朱笔悬在半空。

"这什么这?

"李主事突然掐住他后颈,热烘烘的酒气喷在他耳根,"去年有个和你一样的愣头青,非说账目有问题..."他拇指在脖子上划了道线,"现在他的皮还在辽东当鼓面呢!

"午时的日头昏黄无力。

赵寒川蹲在衙门口啃冷馒头时,听见肚子里"咕噜"一声。

这才想起自己从昨夜到现在,就吃了两个煮鸡蛋。

"赵大人用膳呢?

"刘书吏拎着食盒晃过来,油渍在官服前襟洇出个狗头形状,"正好,把天启三年的蓟镇军械账也..."一摞发霉的账册砸进他怀里。

最上面那本封皮写着《万历西十八年辽东马政》,纸页间还夹着几根干草,怕是当年喂马的草料都比他此刻体面。

茶叶、银子与军饷次日,倪大人的书房里,檀香袅袅。

赵寒川垂手而立,目光落在倪大人案头那盏青花茶盏上。

杯底沉着几片舒展开的龙井茶叶,碧绿透亮,一看就是上等货。

"寒川啊,"倪大人慢条斯理地啜了一口茶,"户部近来事务繁杂,你年轻有为,本官有意栽培你。

"赵寒川心头一紧——但凡上司说"栽培",多半是要派苦差。

果然,倪大人放下茶盏,从案头抽出一份文书,推到他面前:"有个差事,需你亲自跑一趟。

""先去泉州港,"倪大人指尖轻点文书,"接收一批民间贸易的龙井,随官银船队北上。

"赵寒川微微皱眉:"大人,茶叶为何要走官船?

"倪大人似笑非笑:"民间商船近来不太平,倭寇猖獗,朝廷体恤商贾,特许借官船运送。

"体恤商贾?

赵寒川暗自腹诽,官船运私货,向来是油水最厚的差事。

"到了天津港,"倪大人继续道,"茶叶会卸下中转,你只需核实数目,确保无差。

""之后,船队会绕道皮岛,"倪大人语气忽然压低,"送一批银子过去,共五百万两。

"赵寒川眼皮一跳,五百万两?

这数目抵得上小半年的国库收入!

"银两成色较劣,银块大小不一,非官银,出自民间。

"倪大人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只需核实数目,送到即可,其他事情……不必打听。

"不必打听?

赵寒川心下了然,这银子要么是走私,要么是贿赂,总之绝非正经来路。

"最后一站是宁远镇,"倪大人叹了口气,"督师关宁军的军饷拖欠了近半年,再不发,怕是要闹兵变了。

"赵寒川心头一震,辽东军饷拖欠是常事,但能让倪大人亲自过问,必是情况紧急。

"军饷共一百万两,"倪大人敲了敲桌案,"务必亲自押送,核实清楚,若出了差错……"他没说完,但赵寒川懂,若军饷有差,第一个掉脑袋的就是他这个核账的。

"全程水路,"倪大人最后叮嘱,"泉州装茶叶,天津港转载,皮岛送银子,宁远镇发军饷。

"赵寒川默默咽了口唾沫,这差事,分明是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账目"核实"即可。

"下官明白。

"他躬身行礼,袖中的算盘坠子轻轻一晃,仿佛在提醒他——这次,可千万别算错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