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音乐治疗师,我深信旋律能抚慰灵魂。
直到遇见那个用钢琴声制造精神病患的魔鬼。
他弹奏的《月光》能让听众发疯,我亲眼看着我的患者在他演奏后崩溃。
“听见了吗?
那才是灵魂真正的颜色。”
他陶醉地抚过琴键。
我戴上脑波同步仪,决心潜入他的意识世界。
却发现他扭曲的精神力场中,回荡着我童年哼唱的摇篮曲。
当我的治疗音符与他毁灭旋律共振时,整个音乐厅的听众开始尖叫。
“欢迎回家,我的第一个作品。”
他笑着咳出血。
原来我才是他所有疯狂的起源。
1 治愈还是诅咒?
指尖下的琴键温润光滑,流淌出的旋律像春日里最轻柔的风,拂过治疗室每一个角落。
我微微阖眼,每一个音符都经过精心设计,带着安抚、引导的力量——降E大调《Gymnopédie No.1》,萨蒂的曲子,纯净得近乎透明。
“放松,王先生,”我的声音放得很轻,几乎融入琴声,“感受呼吸,让这声音像水流一样……带走那些杂念。”
王先生蜷缩在宽大的治疗椅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手指神经质地抠着扶手边缘的皮革。
他是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伴随难以控制的强迫思维。
十分钟前,他还像困兽一样在房间里焦躁踱步,几乎无法安静下来。
此刻,琴声似乎起了作用。
他紧绷的肩膀一点点塌陷下去,急促的呼吸变得悠长了一些,抠着皮革的手指也慢慢松开,无力地搭在扶手上。
他浑浊的眼珠里,那种尖锐的、随时会爆裂的恐慌,被一层朦胧的困倦覆盖。
成了。
我心里紧绷的弦也松了一丝。
音乐治疗不是魔法,但每一次看到音符像钥匙一样,轻轻打开患者内心紧锁的门扉,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这是我存在的意义,用旋律抚慰灵魂的沟壑。
“林音,”助手小雯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带着一丝犹豫,“三号观察室的张女士……情况不太好,情绪突然失控。”
琴声戛然而止。
我心头一凛,猛地站起身。
张女士?
那个昨天才在我《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舒缓引导下平静入睡的抑郁症患者?
怎么会?
我快步穿过安静的走廊,治疗室舒缓的背景音乐被远远抛在身后。
三号观察室的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