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有阶级、有斗争、有负罪、有意识开始,各种小众文化就伴随其中。
十八世纪,法国作家萨德伯爵在其代表作《索多玛120天》以及其他小说里大量描写施虐行为,被称为“萨德现象”;十八世纪奥地利的作家马索克则喜欢描写受虐行为,代表作有《穿皮草的维纳斯》,与萨德纯粹释压的行为不同,马索克强调自己符合文化初衷,这是在双方自愿原则下进行的游戏。
下一个世纪,德国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在代表作《x精神病》中将萨德和马索克的名字结合,提出字母圈相关概念和术语,但在埃宾这里是将两种行为理解成截然不同的异常行为,弗洛伊德则将其归结为一种潜意识压抑所导致的疾病。
二十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则指出字母圈之间是互补的情感状态,创造小众文化的现代概念。
进入现代,实践者随着各种自我意识的觉,将实践逐步赋予正式规则和固定角色,使小众文化有所传播。
1998年,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则在其代表作明确表明,小众文化是精致的艺术,是一种亚文化。
若是夜深人静加以思考,那些敢于首面内心隐秘欲望的人,比正常人可能更具生命力。
社会用传统道德的模具批量生产相似的灵魂,那些被贴上小众标签的个体,反而保留着欲望最原始、最自然的生长轨迹——就像未经套袋的野苹果,虽表皮粗糙,却饱含阳光雨露赋予的鲜活滋味;而精心培育的标准化果实,即便色泽诱人,也不过是失去个性的味觉标本。
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群体,会让人重新审视小众的定义。
没有任何数据能统计出“特殊欲望者”的确切数量,但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觉:所谓“异类”并不比“常人”稀少。
因为小众本就是相对概念,每个人心底都蛰伏着隐秘的冲动,区别只在于环境何时将其唤醒。
现代社会的规训更为隐蔽而精巧。
心理咨询室的柔和灯光、社交媒体的道德审判、影视作品的标准化情爱叙事,共同织就一张温柔的禁锢之网。
但欲望的生命力总能在缝隙中野蛮生长:深夜浏览特殊论坛的都市白领、公文包暗藏情趣道具的社会精英、裙摆下若隐若现的人妻主妇……这些人格碎片的撕裂与共存,恰恰证明人性从未被完全驯化。
我们把“不合时宜”的欲望锁进潜意识,展现在阳光下的“健康性欲”不过是橱窗里精致的塑料模特。
荣格曾说:“接纳阴影,方能完整。”
路过水果摊,望着被保鲜膜层层包裹的完美果实,不免思考:人类对水果的标准化改造,恰似对欲望的规训隐喻。
当我们用膨大剂追求尺寸、用甜蜜素调控甜度,收获的只是实验室数据般冰冷的味觉反馈。
而那些表皮斑驳的野果,才是生命自由生长的鲜活见证。
在不伤害他人、不违背伦理的前提下,允许欲望以真实的姿态存在学会与内心的多元共存,在尊重与自洽中,方能够更好书写属于主角的生命叙事!
对于其他来人是这样,对于主角左琅来说也是这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