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世凯出山:乱世枭雄的 “极限拉扯”武昌城头的枪声一响,清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可派谁去镇压这群 “乱党” 呢?
满朝文武大眼瞪小眼,最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赋闲在家的人身上 —— 袁世凯。
这位袁大人,早年间在天津小站练兵,一手打造出北洋军,堪称晚清政坛的 “顶流”。
但因为权力太大,被摄政王载沣忌惮,找个借口让他回老家 “养病”。
这会儿清廷有难,袁世凯却不着急,天天在老家钓鱼、写诗,把 “欲擒故纵” 玩得明明白白。
清廷没办法,只好开出天价条件:内阁总理大臣、节制水陆各军,军政大权全给你!
袁世凯这才慢悠悠地出山,带着北洋军首奔武昌。
可他压根不想真的剿灭革命军,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边跟革命军在前线 “假模假样” 地打仗,一边派代表偷偷和谈,两头下注,就像在牌桌上同时押注两家,稳赚不亏。
革命军这边也犯难,孙中山刚从海外回来,虽然当了临时大总统,但手里没兵没粮,只能答应袁世凯:只要你能让清帝退位,大总统的位子就是你的!
就这样,袁世凯靠着 “极限拉扯”,成了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
二、迁都之争:袁世凯的 “戏精” 时刻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定都成了大问题。
孙中山坚持要把首都定在南京,理由很简单:南京是革命的大本营,远离袁世凯的老巢北京,能限制他的权力。
可袁世凯哪肯离开自己的地盘?
于是,一场堪称 “奥斯卡级” 的表演开始了。
1912 年 2 月 12 日,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表面上乐呵呵地表示支持共和,转头就开始搞事。
3 月,南京派蔡元培等人北上,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谁能想到,袁世凯前脚热情接待,后脚就安排了一场 “兵变”。
2 月 29 日晚上,北京城内突然枪声大作,北洋军第三镇的士兵打着 “反对袁大总统南下” 的旗号,到处烧杀抢掠,吓得蔡元培等人躲在旅馆里瑟瑟发抖。
这场闹剧持续了好几天,袁世凯却一脸无辜地说:“哎呀,我也没办法,北方局势不稳,我实在走不开啊!”
孙中山等人虽然看出这是袁世凯的阴谋,但架不住各方压力,最后只好妥协。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场迁都之争,以袁世凯的胜利告终。
三、宋教仁遇刺:民国第一悬案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因为有个人天天在他耳边 “唱反调”,这人就是宋教仁。
宋教仁,国民党的 “笔杆子”,口才一流,满脑子都是民主共和的理想。
他西处演讲,抨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还扬言要在国会选举中让国民党大获全胜,组建责任内阁,把袁世凯的权力架空。
1913 年 3 月,国会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果然成了第一大党。
宋教仁高兴坏了,准备从上海北上,去北京组阁。
可谁能想到,3 月 20 日晚上,他刚走进上海火车站,就被一颗子弹击中,不治身亡。
这起刺杀案震惊全国,各种猜测满天飞。
有人说是袁世凯干的,毕竟他嫌疑最大;也有人说是黑帮大佬应桂馨所为,背后主使却众说纷纭。
更离谱的是,凶手武士英被抓后,突然在监狱里暴毙,关键证人赵秉钧也离奇死亡,这桩案子成了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宋教仁的死,彻底撕破了袁世凯和国民党的脸皮。
孙中山大怒,发起 “二次革命”,但因为准备不足,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从此,袁世凯彻底走上了独裁之路。
西、洪宪闹剧:从大总统到 “袁皇帝” 的魔幻之路镇压了二次革命,袁世凯觉得自己己经稳了,开始琢磨起一件大事 —— 当皇帝。
这想法一冒出来,身边立刻冒出一群 “马屁精”。
杨度,这位号称 “帝王师” 的才子,写了一篇《君宪救国论》,核心观点就一句话:“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老袁您就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还有个叫筹安会的组织,天天在报纸上鼓吹帝制,说什么 “共和不适合中国,只有皇帝才能救中国”。
袁世凯表面上装模作样地拒绝,心里却乐开了花。
为了显得自己当皇帝时 “顺应民意”,他还搞了一场 “民意调查”。
这调查有多离谱?
工作人员拿着选票挨家挨户 “征求意见”,谁敢不选 “赞成”,第二天就可能被请去 “喝茶”。
最后统计结果出来,全国 “赞成” 君主立宪的比例高达 99.99%,比现在的某些虚假广告还夸张。
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世凯正式宣布称帝,改国号为 “中华帝国”,年号 “洪宪”。
他还花 60 万大洋定制了一身龙袍,跑去天坛祭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祈求上天保佑。
可他没想到,这一称帝,立马成了全国人民的众矢之的。
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起护国战争;各地军阀也纷纷通电反对,就连袁世凯的老部下冯国璋、段祺瑞都表示不满。
袁世凯这才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1916 年 3 月 22 日,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这场闹剧只持续了 83 天。
6 月 6 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带着遗憾和不甘,一命呜呼。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中国从此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一场更大的混乱即将拉开帷幕……
最新评论